清乾隆青花耕讀圖膽式瓶賞析
來源: 發(fā)布時間:2023-06-17 瀏覽量:4177
清乾隆
青花耕讀圖膽式瓶
58.5cm
展開圖
畫中山石嶙峋、層疊多變之狀,為本品獨特之處,其施畫技法與雍正時期宮廷繪畫風格一致。其施用的小斧劈皴法深為雍正皇帝個人所喜好,同類之例遍見于雍正朝宮廷繪畫作品之中,例如清宮舊藏雍正朝《胤禛行樂圖》冊頁之“彈琴圖”、“刺虎圖”和雍正十二美人圖之“賞牡丹”所繪飾的山石之狀一如本品所繪。然而該山石繪畫風格卻不常見于雍乾時期的瓷器繪畫之中,故謂之獨特。
圖一 胤禛行樂圖冊之彈琴圖
圖二 胤禛行樂圖冊之刺虎圖
圖三 雍正十二美人圖之“賞牡丹”
本品所書為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款,不甚規(guī)整,初看寫法潦草不規(guī)整,筆道間透出一股生拙之氣,但又明顯區(qū)別于同時期民窯寫款。本品雖然明確為乾隆時期之物,但其畫法流露典型的雍正朝風格,由此可以推知其燒造時間必為乾隆早期,否則不可能保存如此鮮明的雍正遺風。
清乾隆青花耕讀圖膽式瓶款
檢視清宮舊藏,目前所見有一例【乾隆 青花山水人物圖膽瓶】與本品最為相近,無論造型尺寸還是寫款風格皆一致(圖四),應該同出一人之手的器物,高58.5厘米,同屬大器系列,青花發(fā)色、胎釉特點,二者相同,皆尚存雍正前朝遺風,著錄于《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——青花釉里紅(下)》,耿寶昌主編,上??茖W技術(shù)出版社、商務印書館(香港),2000年,圖版119 ,頁133 。所繪人物恣意生動,傳神逼真,畫師水平一流,絕非庸手所為。因為后者乃清宮舊藏,來源清晰,所以,可以明確認定本品乃是當年貢御之物無疑。
圖四 清宮舊藏乾隆 青花山水人物圖膽瓶
清宮舊藏乾隆 青花山水人物圖膽瓶款
另外,可資參考者尚見香港蘇富比2008年4月11日春季拍賣會第2830號和中國嘉德2017年秋拍第2955號【清乾隆 青花松石壽鹿圖大橄欖瓶】,高68.5公分,此二者構(gòu)圖紋飾一樣,應為配對之作(圖五、圖六),寫款為乾隆六字篆款,亦不甚規(guī)整,與本品所書相同,應出自同一位寫款人。其主題紋飾松鹿獻瑞圖繪畫水平高超,如此忠實在瓷坯上還原出郎世寧中西合璧的畫風,恐怕絕非御窯廠工匠可以勝任。因此,筆者曾推論出此二瓶的創(chuàng)制者的身份最有可能的是當時師從郎氏或受其影響的宮廷畫師。
圖五香港蘇富比拍品乾隆 青花松石壽鹿圖大橄欖瓶
圖五香港蘇富比拍品乾隆 青花松石壽鹿圖大橄欖瓶款
膽瓶為古代瓷器典雅之式樣,臻于宋代,盛于后世,乾隆皇帝對其優(yōu)雅之形頗為欣賞,曾多次賦詩題贊,并在詩注中說明:“膽瓶、紙槌瓶皆瓶式之最佳者?!比纭端未赡懫俊分屑促澰仯骸扒∷瓢酌鑵堑雷?,觀音妙相手中持?!保ㄒ姟队圃姸肪碇撸W鳛榛ㄆ?,膽瓶更是深得宋明文人所推崇,明末《瓶花譜》記曰:“瓷器以各式古壺、膽瓶、尊、觚、一枝瓶為書室中妙品?!鼻』实圩非笪娜酥L雅,亦好宋明花道,對此當然也極為認同,清宮舊藏《弘歷古裝像圖》之中,乾隆皇帝一手執(zhí)筆,若有所思地坐在案前,左側(cè)矮幾上置放素雅膽瓶,插以橫欹二枝梅花,極見逸趣。除了對古膽瓶仰慕以外,乾隆皇帝還積極選擇自己喜愛的紋飾和色釉品類,命御窯廠依膽瓶式樣燒造,藝術(shù)水平非凡多姿,比如乾隆早期的摯愛御瓷——洋彩之中就不乏膽瓶之例,而且數(shù)量不少,多達六對,參見臺北故宮博物院《華麗彩瓷——乾隆洋彩》頁142-152,-50)。相關檔案記載可見于清宮檔案記載,如《造辦處活計檔》乾隆二年載:“五月十一日:首領吳書來說太監(jiān)胡世杰傳旨:著做瓶樣畫些呈覽,準時交與唐英,將填白瓶燒造些來。欽此。
于本月十三日,畫得膽瓶紙樣一張,雙環(huán)蒜頭瓶紙樣一張……玉環(huán)紙錘瓶紙樣一張,小膽瓶紙樣一張,天盤口紙錘瓶紙樣一張,首領吳書持進,交太監(jiān)胡世杰,高玉呈覽。奉旨:準照樣發(fā)去燒造。”檔案所說“填白”瓶當是專燒制為琺瑯彩所用白釉素胎瓶。目前常見乾隆御瓷膽瓶高度多為一尺之內(nèi),唯獨本品與北京故宮所藏者為乾隆膽瓶尺幅最大的實例,高近二尺。
清乾隆 青花耕讀圖膽式瓶另一面
本品與故宮所藏者,在繪畫題材的蘊意上相互呼應,前者為耕讀,后者為琴棋書畫,皆古代文人精致愜意生活的基本內(nèi)容。耕與讀則表達對田園生活的恣意和淡泊自如人生境界的向往?!案奔磸氖罗r(nóng)業(yè)勞動,耕田可以事稼穡,豐五谷,養(yǎng)家糊口,以立性命;“讀”即讀書,讀書可以知詩書,達禮義,修身養(yǎng)性,以立高德。
古之耕讀包含多種含義。首先是指躬耕讀書,即勤于耕作,發(fā)奮讀書。諸葛亮《前出師表》:“臣本布衣,躬耕于南陽,茍全性命于亂世,不求聞達于諸侯?!惫湃苏J為耕田與耕書同為一理,只有耕作才會有收獲。耕讀也可以指開化蒙昧、教化民眾。在耕作之余,讀點圣賢書,潛移默化地接受禮教的熏陶和圣哲先賢的教化,學習做人的道理,移風易俗?!皠窕L俗,務以耕讀為業(yè)?!备x還可以是一種思想境界或歸隱情懷。古代有不少有文化而不愿做官或不能做官的人,他們“耕讀自怡”、“耕讀自樂,不求聞知于人”。
耕讀傳家觀念在社會士人階層當中廣泛傳播,與北宋仁宗時頒布的一項影響深遠的勸耕勸讀政策攸關。耕讀文化由于科舉制度的演進而得到改造與加強。北宋仁宗皇帝的幾條科舉政策有力地推動了耕讀文化的發(fā)展:一是規(guī)定士子必須在本鄉(xiāng)讀書應試,使各地普設各類學校;二是在各科進士榜的人數(shù)上,給南方各省規(guī)定了優(yōu)惠的最低配額:三是規(guī)定工商業(yè)者和他們的子弟都不得參加科舉考試,只準許士、農(nóng)子弟參加。這大大地激發(fā)了普通人家對科舉入仕的興趣,連農(nóng)家子弟也看到了讀書入仕、光耀門楣的希望。自仁宗朝始,鼓勵士人、農(nóng)家出身的子弟參加科舉考試,且只能在本鄉(xiāng)本土讀書應試的政策導向十分明確。如此便將暮登天子堂的科舉前景,同朝為田舍郎的鄉(xiāng)土背景緊密地維系到了一起。
宋代以后的江南人家,亦耕亦讀,物質(zhì)財富和精神財富兩方面同步得到積累,相輔相成,最終實現(xiàn)耕讀傳家的理想生活圖景,成為小康之家一種實惠的持家方略。于是,山清水秀的江南成為耕讀社會的理想境地,士風日盛,人才之美一時甲于東南。而一些世家大族,如南渡前為趙宋宗室,后自南宋到清初先后流寓浙江紹興、歸安、上虞和杭州一帶的趙氏,江蘇常熟的錢氏,以及山東新城(今桓臺)的王氏等,也均以此為保持家族文化、經(jīng)濟和社會名望的秘訣。詩書之澤,衣冠之望,非積之不可。
在以農(nóng)耕文明為基礎的傳統(tǒng)社會里,“耕讀傳家”既是小康農(nóng)家,也是眾多仕宦之家的精神追求?!睹献?,盡心上》說:得志,澤加于民;不得志,修身見于世。窮則獨善其身,達則兼善天下。所謂:窮則獨善其身,就是選擇一種脫離現(xiàn)實政治,歸隱田園,農(nóng)耕種地與吟詩作文并行不悖的,可以從容進退的生活方式。而保持“耕讀傳家”的傳統(tǒng),進則可以出仕榮身,兼濟天下;退則居家耕讀,尚有獨善自身的地步。
陶淵明《歸田園居》詩云:少無適俗韻,性本愛丘山。誤落塵網(wǎng)中,一去三十年,開荒南野際,守拙歸田園。方宅十余畝,草屋八九間,《讀山海經(jīng)》詩:既耕亦已種,時還讀我書。窮巷隔深轍,頗回故人車。歡言酌春酒,摘我園中蔬?!逗凸鞑尽吩?息交游閑業(yè),臥起弄書琴。園蔬有余滋,舊谷猶儲今。凡此種種,似已預制了一幅幅“獨善其身”的鄉(xiāng)居圖景,為后世文人學士選擇亦耕亦讀的生活方式,輸送著源頭活水般的精神養(yǎng)分。
相關文章
未來十年,藝術(shù)品市場占據(jù)中國主要投資市場
從大數(shù)據(jù)的分析來看,藝術(shù)品收藏將成為未來十年,我國最大的一個投資市場當中的一個。產(chǎn)業(yè)洞察力:藝術(shù)品收藏擁有非常大的潛力據(jù)世界上最權(quán)威的TEFAF藝術(shù)報告分析,全球范圍內(nèi)僅僅是藝術(shù)品的拍賣,每年市場的成交額 ...
2022-06-16 09:00:01
紅木為什么這么貴
說到紅木,昂貴的價格讓很多人望而卻步,也讓不少人產(chǎn)生好奇,為什么紅木家具如此之貴?它到底有什么神奇之處,能在木制品中脫穎而出呢?下面,小編就為大家簡單分析一下,看看紅木為什么這么貴?一、原材料太過稀少 ...
2022-10-19 18:00:00
王錫良大師陶藝作品價格
王錫良, 1922年2月生于我國有著瓷都之稱的景德鎮(zhèn)。是我國著名的工藝美術(shù)大師、陶瓷美術(shù)大師,在我國的繪畫藝術(shù)領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。也因其家境貧寒、清苦自幼輟學。在12歲大家都在學校上學的年紀,他已經(jīng)輟學跟隨 ...
2023-06-17 12:00:01
為什么清三代官瓷瓷器價格上漲快
這些年,國內(nèi)外許多文人墨客、收藏愛好者、鑒賞家,不惜一擲千金,相爭收藏雅俗共賞的“清三代”官瓷?!扒迦惫俅芍阅軌蚴艿竭@么多中外藏家的青睞,除了她本身制作的精良、品相細膩之外,更因為它擁有一般瓷 ...
2023-02-06 12:00:01
奉華款汝窯瓷真是北宋徽宗劉貴妃用的嗎
宋折檻圖臺北故宮收藏文物論詩贊畫侍宸游,艷才清絕數(shù)大劉。想見芝泥紅沁紙,奉華小印最風流。。——趙棻《南宋宮閨雜詠》清代才女的這首詩,說的是誰呢?可能一般玩收藏的朋友不大關注。但里面提到奉華小印,可能某 ...
2022-06-20 12:00:01
鑒賞|現(xiàn)存最?!盀跫喢薄?/p>
九旒冕九旒冕,制于明洪武前期,由冠武、金簪、綎板、旒等部分組成,竹、木、絲、金、鐵、玉石及大漆等多種材料復合制作,冠武直徑17.6厘米、高17.9厘米,綎板長49.4厘米、寬23.5厘米,現(xiàn)藏于山東博物館。朱元璋建立 ...
2022-07-07 09:00:01